呼和浩特
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栏目 > 政策发布 > 产业政策 >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发布日期:2015-12-17 09:50:15 来源:无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各企业、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进我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内政发〔2013〕80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服务业是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最能彰显首府优势的产业,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于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提升首府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呼包银榆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服务业发展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首府服务业优势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2015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关键的一年,也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目标能否实现最重要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发展服务业工作提升到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实现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按照打造“两个一流”、推进“三个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服务业改革和创新,强化规划引导、先行先试、集聚发展、项目推动、政策扶持,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培育打造新兴业态,构筑首府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首府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定位
   发挥呼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面向俄蒙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合作,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建设“四个基地”、构建“三个体系”。到2020年,把我市打造成为立足首府、服务全区、辐射西北、面向俄蒙,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个中心”即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与交流中心、区域性科教服务中心。
“四个基地”即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区域性地区总部基地、区域性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三个体系”构建集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体育健身、健康保险等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和与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适应的规范、便捷、安全、优质社区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做大规模。建成一批发挥首府优势、体现首府特色的重大项目,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服务全区的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区中比重达到30%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左右。
   ——做优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流程、服务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云计算、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金融、物流、旅游、信息、商务、养老、家政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做足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或区域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建设完善一批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园区、商贸功能区、旅游休闲区、中央商务区、科技创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六大类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品牌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特色更加鲜明。
   三、发展重点
   (一)现代物流业。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城市的重要机遇,合理调整物流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按照“两港、四区、两园、一带”的城市物流布局体系,依托新机场建设,规划建设空港综合物流港,形成辐射周边的航空物流中心;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沙良铁路大型综合物流港;沿绕城高速外侧加快推进白庙子铁路货运物流园区、城发(恼包)仓储配送园区、兴盛综合物流园区和金山铁通仓储配送园区,积极推进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和嘉和煤炭物流园建设;规划建设绕城高速公路外侧家具、建材、机电等专业市场,形成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带;加快无水港建设,规划建设保税物流园区,适时推动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发展;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城市配送体系,加强与物流链联系紧密城市的合作。到2020年,引进5家以上的3A级物流企业,形成完善的“物流园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网络,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二)商贸服务业。优化商业布局,增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建设城市新商圈,重点打造东客站商圈、新华东街商圈、滨河商圈、锡林南路商圈等新商圈;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本土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通过参股、控股、并购、品牌输出、加盟等形式迅速扩展;培育现代商贸企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兴经营模式,运用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商品集散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会展业,全力办好中蒙博览会、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呼和浩特国际云计算产业博览会、内蒙古药品交易会和昭君文化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等会展活动;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国家级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合作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和展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会展中心。
   (三)金融业。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大型商业银行以及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引进工作,继续加大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私募基金、股权交易引进力度;促进银行机构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健全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完善治理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推动内蒙古银行、金谷农村合作银行做强做大;构建金融商务区,吸引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地区性总部进驻,将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
   (四)文化产业。深入挖掘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昭君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马文化产业园、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鸿盛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蒙古文化产业新城、园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设计、文化艺术、演艺娱乐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支持文化与旅游、科技和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发展。把我市打造成为民族文化大市,引导促进文化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与交流中心。
   (五)教育与科技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市科研院所集中、高校众多的科教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托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整合开放公共科技服务资源,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态。大力开展云计算、物流、会展、家政、养老等新兴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挥好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作用,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到2020年,新建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技服务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科教服务中心。
   (六)云计算产业。加快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尽快启动二期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内蒙古)云应用检测中心、中国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光缆建设;构建完善云计算产业链,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云计算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入驻,重点加快洛可可、中航信息集团、中商云谷、菜鸟网络、曙光、浪潮、未来国际等知名企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云计算应用服务,全面推进智慧呼和浩特建设;推进云计算应用示范中心、云计算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到2020年,初步形成云计算应用企业的集聚发展态势,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
   (七)电子商务。以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鸿盛工业园区、金海电子商务基地、金川工业园区和玉泉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大宗农畜产品、俄蒙跨境电子商务、草原数字丝绸之路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惠民信息工程;加快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推进电子支付创新应用;加强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和推广,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到2020年,初步形成电子商务政策规划完善、支撑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和交易保障设施完备、服务和应用广泛深入的良好发展格局,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电 话:0471-4606322

蒙公网安备15010202150110号

承办单位: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E-Mail :hsfgwxxk@163.com

政府网站标识码 :1501000029

备 案:蒙ICP备20000349号-1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信息来源:无
发布日期:2015-12-17 09:50:15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各企业、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进我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内政发〔2013〕80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服务业是我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最能彰显首府优势的产业,也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于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提升首府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呼包银榆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服务业发展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首府服务业优势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释放,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2015年是我市全面完成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关键的一年,也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目标能否实现最重要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发展服务业工作提升到更加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实现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按照打造“两个一流”、推进“三个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服务业改革和创新,强化规划引导、先行先试、集聚发展、项目推动、政策扶持,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培育打造新兴业态,构筑首府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首府综合竞争力。
   (二)发展定位
   发挥呼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面向俄蒙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合作,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建设“四个基地”、构建“三个体系”。到2020年,把我市打造成为立足首府、服务全区、辐射西北、面向俄蒙,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个中心”即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与交流中心、区域性科教服务中心。
“四个基地”即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区域性地区总部基地、区域性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三个体系”构建集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体育健身、健康保险等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和与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相适应的规范、便捷、安全、优质社区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做大规模。建成一批发挥首府优势、体现首府特色的重大项目,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服务全区的能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区中比重达到30%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0%左右。
   ——做优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流程、服务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云计算、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金融、物流、旅游、信息、商务、养老、家政等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做足特色。培育一批在全国或区域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建设完善一批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园区、商贸功能区、旅游休闲区、中央商务区、科技创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六大类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20年,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品牌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特色更加鲜明。
   三、发展重点
   (一)现代物流业。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城市的重要机遇,合理调整物流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按照“两港、四区、两园、一带”的城市物流布局体系,依托新机场建设,规划建设空港综合物流港,形成辐射周边的航空物流中心;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沙良铁路大型综合物流港;沿绕城高速外侧加快推进白庙子铁路货运物流园区、城发(恼包)仓储配送园区、兴盛综合物流园区和金山铁通仓储配送园区,积极推进大红城煤炭物流园和嘉和煤炭物流园建设;规划建设绕城高速公路外侧家具、建材、机电等专业市场,形成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带;加快无水港建设,规划建设保税物流园区,适时推动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发展;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城市配送体系,加强与物流链联系紧密城市的合作。到2020年,引进5家以上的3A级物流企业,形成完善的“物流园区—物流分拨中心—专业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网络,把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二)商贸服务业。优化商业布局,增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建设城市新商圈,重点打造东客站商圈、新华东街商圈、滨河商圈、锡林南路商圈等新商圈;加大专业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本土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通过参股、控股、并购、品牌输出、加盟等形式迅速扩展;培育现代商贸企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兴经营模式,运用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商品集散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会展业,全力办好中蒙博览会、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呼和浩特国际云计算产业博览会、内蒙古药品交易会和昭君文化节、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节、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等会展活动;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国家级行业协会、国内外知名展览公司合作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和展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促进会展业与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会展中心。
   (三)金融业。健全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大型商业银行以及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引进工作,继续加大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私募基金、股权交易引进力度;促进银行机构深化体制改革,加强金融创新,健全内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完善治理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推动内蒙古银行、金谷农村合作银行做强做大;构建金融商务区,吸引金融机构和知名企业地区性总部进驻,将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
   (四)文化产业。深入挖掘草原文化、黄河文化、昭君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马文化产业园、大盛魁文化创意产业园、鸿盛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蒙古文化产业新城、园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设计、文化艺术、演艺娱乐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支持文化与旅游、科技和文化遗产保护融合发展。把我市打造成为民族文化大市,引导促进文化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将我市建设成为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与交流中心。
   (五)教育与科技服务业。充分利用我市科研院所集中、高校众多的科教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托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整合开放公共科技服务资源,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兴科技服务业态。大力开展云计算、物流、会展、家政、养老等新兴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挥好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作用,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到2020年,新建一批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科技服务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科教服务中心。
   (六)云计算产业。加快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数据中心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尽快启动二期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内蒙古)云应用检测中心、中国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光缆建设;构建完善云计算产业链,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云计算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入驻,重点加快洛可可、中航信息集团、中商云谷、菜鸟网络、曙光、浪潮、未来国际等知名企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云计算应用服务,全面推进智慧呼和浩特建设;推进云计算应用示范中心、云计算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到2020年,初步形成云计算应用企业的集聚发展态势,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
   (七)电子商务。以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盛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鸿盛工业园区、金海电子商务基地、金川工业园区和玉泉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大宗农畜产品、俄蒙跨境电子商务、草原数字丝绸之路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惠民信息工程;加快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推进电子支付创新应用;加强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和推广,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到2020年,初步形成电子商务政策规划完善、支撑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和交易保障设施完备、服务和应用广泛深入的良好发展格局,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