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向何处去,备受关注。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呼和浩特扛起首府责任,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找定位、找任务,自觉把首府工作置身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审视和推动,跳出自身找差距,放眼全球谋发展,开启了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把现场观摩会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从2022年到2024年,呼和浩特连续三年召开全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现场会的推动下,全市重点项目连续三年实现“双一千”目标。2022年实施重点项目1055个,完成投资1114亿元;2023年实施重点项目1125个,完成投资1355亿元;2024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100个以上,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
2024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4项指标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两个第一位、两个第二位。
城市发展的实力与日俱增
无需回避,工业曾经是首府发展的短板。
靠什么挺起呼和浩特工业发展的“脊梁”,“二产强才是真正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对首府产业结构分析,提出培育“六大产业集群”,明确了始终保持大抓实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园区的共识,并加快建设以链条化、园区化、集群化推进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六大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并形成产业集群链式耦合发展态势——
“绿色农畜+未来种业”耦合联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耦合联动,“现代化工+未来材料”耦合联动,“电子信息+未来生命科技”耦合联动,“清洁能源+现代化工”耦合联动,“新材料+未来制造”耦合联动,“电子信息+未来数字应用”耦合联动……
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十年来最高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02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居自治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居自治区第二;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大幅提升,在省会城市中排名上升一位。
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到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21年的345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471亿元。乳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2560亿元,伊利、蒙牛两大乳企分别位列全球第5位和第8位。“中国乳都”已发展成为“世界乳业科技之都”,正在向“世界乳都”大步迈进。
从总投资42亿元的旭阳中燃煤基新材料综合利用项目,到投资117亿元的久泰煤制乙二醇项目等,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21年的297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442亿元。石油炼化年产达500万吨、甲醇年产达200万吨,旭阳中燃煤焦化年产达360万吨……
从金山热电厂供热长输工程,到中电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21年的437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791亿元,可再生能源总规模632.7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达到34%。
从投资均超过700亿元的阿特斯光伏新能源、赛盛新材料项目,到鑫华1万吨高纯电子级多晶硅、双杰塞都新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圆速蒙泰智能氢电商用车研发生产制造项目等,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21年的超434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超682亿元。目前,全市电子级单晶硅、多晶硅年产能分别占全国的30%和60%。
从3大运营商、15家金融机构以及国家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家机关纷纷在和林格尔新区布局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到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内蒙古超级大脑东方超算云,再到寒武纪和林格尔基地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41.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6.4亿元。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021年的10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67亿元,占GDP比重从3.2%上升至4.4%。到2024年年底,全市算力总规模将达到4.42万P,到2025年算力总规模将达到8.5万P,占全国规划算力的五分之一。呼和浩特正在推动“中国云谷”向“世界算谷”“世界智谷”昂首迈进。从金宇保灵、华希生物动物高端疫苗研发生产,到常盛国际高端制剂、金达威合成生物研发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2021年的153.3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81.5亿元。呼和浩特拥有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别生物安全P3实验室,生物发酵容积达到9.4万立方米,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疫苗、辅酶Q10、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辅酶Q10、金霉素产量分别占全球的70%和55%。
锚定新质生产力,蓄势未来谋发展。通过现场观摩与思考,呼和浩特前瞻性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升级传统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耦合发展,筑“强”根基,循“新”而动,向“新”而行。
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石油化工“能化一体”和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航天经济开发区申请划设的首批28平方公里低空空域获得正式批复,内蒙古首个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产业园揭牌,北斗大厦建成投用,已入驻企业22家,引进培育芯片制造、人工智能、北斗应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氢能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链式发展、横向赋能,形成产业生态。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逐鹿未来发展新版图。以吉利远程、圆速蒙泰、叁零陆零为链主的新能源商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链,重卡、氢卡、矿卡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聚集,将为未来注入强劲持久的发展动能。今年,总投资15亿元的海天智能“中国脑谷·智能医疗康复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45亿元的叁零陆零“风光(电)储运产”一体化项目等20多个未来产业重点项目已经落地,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谋“变”图强,谋“外”图强。3年来,呼和浩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与天津港集团共同打造了“区港联动”综合服务平台,为本地外贸企业提供“海运订舱+港口服务+铁路/公路运输+内陆保税+内陆箱管”的物流服务产品。2024年1至7月,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57.6亿元,同比增长95.17%,其中,出口额为14.1亿元,同比增长898.98%,进口额43.5亿元,同比增长54.79%。
创新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强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个不再“唯GDP论”的时代,竞争的内涵,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
依托原有产业资源禀赋,产业向“新”向“质”汇聚创新要素,在“六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乘势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现场会的推动下,呼和浩特创新发展的活力也越来越强。
连续两年,中国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世界蒙商大会、世界奶业大会、敕勒川国际动物疫苗创新大会、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等世界级、国家级盛会在呼和浩特举行,聚焦了全国乃至世界创新发展的目光。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成立院士工作站16家。2024年1至7月,招引高新技术项目130项,全市登记的技术合同数284项,占自治区接近40个百分点,合同成交额11.45亿元,占自治区接近50个百分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呼和浩特市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正在大力推进乳业、草业、生物育种、疫苗、高性能光栅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今年8月23日至26日,呼和浩特成功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吸引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422家国内博物馆参展,参观人数达3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近238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近50亿元,让呼和浩特的文博热持续提升。
呼和浩特除了靠现代产业聚人,还靠教育医疗聚人、宜居环境聚人。
无论是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南校区、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北大金秋呼和浩特赛罕区实验学校,还是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金川校区、和林格尔新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公寓,以及打通的三环路、建成的金海高架、金盛高架,还是即将完工的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不断推进完善的大黑河生态修复工程等,都彰显了首府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的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首府逐步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全面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打造城市小微绿地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公园游园绿地面积达4261公顷,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总数达1009个,呼和浩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有效提升了城市颜值和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2年,呼和浩特市启动3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到2024年5月已提前完成目标。2023年底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达到36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5.3万人,并以5年间平均增长5.1万人的速度,位居自治区首位,呼和浩特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活力,不仅表现在创新发展的无限能量上,还表现在越来越旺盛的“烟火气”之中。
“转角巷”开业当天客流量达10万人次,日均销售额超50万元;“百年宽巷子”成为兼具“烟火气、时尚潮、国际范”的特色饮食文化网红街;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流连忘返……
美食季、音乐会、昭君文化节、马拉松……3年来,呼和浩特的文旅、体育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以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呼和浩特站4场演出为例,接待游客超过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亿。较为完备的呼“式”服务,让呼和浩特赢得了歌迷的广泛认可,演唱会不仅“点燃”了城市的激情与活力,而且彰显了城市的魅力与颜值。呼和浩特以精细的管理、暖心的服务、优美的环境,瞬间成为“顶流”,屡上“热搜”,收获来自天南地北游客的满满赞誉。
2024年,呼和浩特的演唱会更是一波接着一波。张杰、张信哲、薛之谦、邓紫棋、凤凰传奇等先后登上呼和浩特体育场的舞台,区域中心城市的魅力进一步彰显。
城市自信心越来越足
回看3年,要问呼和浩特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提升,城市面貌的革新,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多的是呼和浩特人由内而外的自信心。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做成正确的事。
持续3年的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从园区建设到项目工地,从田间地头到牧场车间,目之所及,是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图景;耳之所闻,是你追我赶的澎湃音律;心之所感,是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
谋一件像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打一仗胜一仗、积小胜为大胜取全胜。
观摩中大家看到,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呼和浩特,投资额从几十亿到几百亿。
观摩中大家看到,无论是和林格尔新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发展建设,还是玉泉区、回民区等地区产业发展,都展现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产业布局和先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
……
赋能呼和浩特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宣传如何作答?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中央、自治区主要媒体负责人、记者等应邀走进现场会实地观摩,现场了解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亲身经历呼和浩特的发展变化,直观感受呼和浩特大项目、大投资带来的大变化。一场场观摩活动成为一场场现场采访活动,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级媒体齐发力,让呼和浩特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视频、图片、文字、广播等“铺天盖地”,呼和浩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
为了让大家更全面了解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情况,每场现场会都会进行全程现场直播,深入、细致、全面介绍全市各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细节。
观摩中,大家领略到各地区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实践,领略到把握定位、锚定目标后靠执行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干出来的事业传奇,领略到前瞻布局、蓄势待发后新兴产业的崛起腾飞和未来产业的广阔前景。
观摩中大家看到,呼和浩特以系统思维谋发展、以集群思维抓产业、以链式思维引项目,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高起点谋划、高水平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观摩中大家看到,呼和浩特的城市发展有动力,干部干事有干劲,事业发展有闯劲,呼和浩特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
3年很短,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匆匆一瞬。
3年很长,它足以完成一次转型,让一座城市发生“由表及里”的改变。
一千多个日夜的比学赶超,造就了呼和浩特之变,这变化不是零散的变、片面的变,是全市上上下下的变、里里外外的变,是思想观念之变、能力素质之变、作风方法之变,唯有求变,才能应对变局、破解困局、开拓新局……
善思善谋、善作善为、善战善成。
面对新的发展契机,呼和浩特,未来可期!
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向何处去,备受关注。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呼和浩特扛起首府责任,自觉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找定位、找任务,自觉把首府工作置身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审视和推动,跳出自身找差距,放眼全球谋发展,开启了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征程。
把现场观摩会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从2022年到2024年,呼和浩特连续三年召开全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现场会的推动下,全市重点项目连续三年实现“双一千”目标。2022年实施重点项目1055个,完成投资1114亿元;2023年实施重点项目1125个,完成投资1355亿元;2024年计划实施重点项目1100个以上,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
2024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4项指标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分别排两个第一位、两个第二位。
城市发展的实力与日俱增
无需回避,工业曾经是首府发展的短板。
靠什么挺起呼和浩特工业发展的“脊梁”,“二产强才是真正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对首府产业结构分析,提出培育“六大产业集群”,明确了始终保持大抓实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园区的共识,并加快建设以链条化、园区化、集群化推进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六大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并形成产业集群链式耦合发展态势——
“绿色农畜+未来种业”耦合联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耦合联动,“现代化工+未来材料”耦合联动,“电子信息+未来生命科技”耦合联动,“清洁能源+现代化工”耦合联动,“新材料+未来制造”耦合联动,“电子信息+未来数字应用”耦合联动……
2023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十年来最高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802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居自治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5%,居自治区第二;经济总量在全国百强城市中排名大幅提升,在省会城市中排名上升一位。
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蒙牛乳业产业园,到国家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21年的345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471亿元。乳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2560亿元,伊利、蒙牛两大乳企分别位列全球第5位和第8位。“中国乳都”已发展成为“世界乳业科技之都”,正在向“世界乳都”大步迈进。
从总投资42亿元的旭阳中燃煤基新材料综合利用项目,到投资117亿元的久泰煤制乙二醇项目等,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21年的297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442亿元。石油炼化年产达500万吨、甲醇年产达200万吨,旭阳中燃煤焦化年产达360万吨……
从金山热电厂供热长输工程,到中电储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等,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21年的437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791亿元,可再生能源总规模632.7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比达到34%。
从投资均超过700亿元的阿特斯光伏新能源、赛盛新材料项目,到鑫华1万吨高纯电子级多晶硅、双杰塞都新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圆速蒙泰智能氢电商用车研发生产制造项目等,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总产值从2021年的超434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超682亿元。目前,全市电子级单晶硅、多晶硅年产能分别占全国的30%和60%。
从3大运营商、15家金融机构以及国家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家机关纷纷在和林格尔新区布局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到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内蒙古超级大脑东方超算云,再到寒武纪和林格尔基地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总产值从2021年的41.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6.4亿元。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021年的10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67亿元,占GDP比重从3.2%上升至4.4%。到2024年年底,全市算力总规模将达到4.42万P,到2025年算力总规模将达到8.5万P,占全国规划算力的五分之一。呼和浩特正在推动“中国云谷”向“世界算谷”“世界智谷”昂首迈进。从金宇保灵、华希生物动物高端疫苗研发生产,到常盛国际高端制剂、金达威合成生物研发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2021年的153.3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81.5亿元。呼和浩特拥有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别生物安全P3实验室,生物发酵容积达到9.4万立方米,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口蹄疫疫苗、辅酶Q10、高效金霉素生产基地,辅酶Q10、金霉素产量分别占全球的70%和55%。
锚定新质生产力,蓄势未来谋发展。通过现场观摩与思考,呼和浩特前瞻性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升级传统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动耦合发展,筑“强”根基,循“新”而动,向“新”而行。
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石油化工“能化一体”和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航天经济开发区申请划设的首批28平方公里低空空域获得正式批复,内蒙古首个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产业园揭牌,北斗大厦建成投用,已入驻企业22家,引进培育芯片制造、人工智能、北斗应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氢能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链式发展、横向赋能,形成产业生态。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逐鹿未来发展新版图。以吉利远程、圆速蒙泰、叁零陆零为链主的新能源商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链,重卡、氢卡、矿卡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聚集,将为未来注入强劲持久的发展动能。今年,总投资15亿元的海天智能“中国脑谷·智能医疗康复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45亿元的叁零陆零“风光(电)储运产”一体化项目等20多个未来产业重点项目已经落地,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谋“变”图强,谋“外”图强。3年来,呼和浩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与天津港集团共同打造了“区港联动”综合服务平台,为本地外贸企业提供“海运订舱+港口服务+铁路/公路运输+内陆保税+内陆箱管”的物流服务产品。2024年1至7月,呼和浩特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57.6亿元,同比增长95.17%,其中,出口额为14.1亿元,同比增长898.98%,进口额43.5亿元,同比增长54.79%。
创新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强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个不再“唯GDP论”的时代,竞争的内涵,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
依托原有产业资源禀赋,产业向“新”向“质”汇聚创新要素,在“六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乘势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现场会的推动下,呼和浩特创新发展的活力也越来越强。
连续两年,中国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世界蒙商大会、世界奶业大会、敕勒川国际动物疫苗创新大会、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等世界级、国家级盛会在呼和浩特举行,聚焦了全国乃至世界创新发展的目光。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成立院士工作站16家。2024年1至7月,招引高新技术项目130项,全市登记的技术合同数284项,占自治区接近40个百分点,合同成交额11.45亿元,占自治区接近50个百分点。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研究中心、呼和浩特市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正在大力推进乳业、草业、生物育种、疫苗、高性能光栅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今年8月23日至26日,呼和浩特成功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吸引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422家国内博物馆参展,参观人数达3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近238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近50亿元,让呼和浩特的文博热持续提升。
呼和浩特除了靠现代产业聚人,还靠教育医疗聚人、宜居环境聚人。
无论是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南校区、新城区第一实验小学、北大金秋呼和浩特赛罕区实验学校,还是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金川校区、和林格尔新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公寓,以及打通的三环路、建成的金海高架、金盛高架,还是即将完工的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不断推进完善的大黑河生态修复工程等,都彰显了首府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的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首府逐步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全面推进口袋公园建设,打造城市小微绿地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公园游园绿地面积达4261公顷,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总数达1009个,呼和浩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有效提升了城市颜值和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2年,呼和浩特市启动3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到2024年5月已提前完成目标。2023年底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达到360万人,比上一年增加5.3万人,并以5年间平均增长5.1万人的速度,位居自治区首位,呼和浩特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活力,不仅表现在创新发展的无限能量上,还表现在越来越旺盛的“烟火气”之中。
“转角巷”开业当天客流量达10万人次,日均销售额超50万元;“百年宽巷子”成为兼具“烟火气、时尚潮、国际范”的特色饮食文化网红街;塞上老街旅游休闲街区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流连忘返……
美食季、音乐会、昭君文化节、马拉松……3年来,呼和浩特的文旅、体育活动让人目不暇接。以周杰伦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呼和浩特站4场演出为例,接待游客超过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亿。较为完备的呼“式”服务,让呼和浩特赢得了歌迷的广泛认可,演唱会不仅“点燃”了城市的激情与活力,而且彰显了城市的魅力与颜值。呼和浩特以精细的管理、暖心的服务、优美的环境,瞬间成为“顶流”,屡上“热搜”,收获来自天南地北游客的满满赞誉。
2024年,呼和浩特的演唱会更是一波接着一波。张杰、张信哲、薛之谦、邓紫棋、凤凰传奇等先后登上呼和浩特体育场的舞台,区域中心城市的魅力进一步彰显。
城市自信心越来越足
回看3年,要问呼和浩特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提升,城市面貌的革新,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多的是呼和浩特人由内而外的自信心。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做成正确的事。
持续3年的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从园区建设到项目工地,从田间地头到牧场车间,目之所及,是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图景;耳之所闻,是你追我赶的澎湃音律;心之所感,是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
谋一件像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打一仗胜一仗、积小胜为大胜取全胜。
观摩中大家看到,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呼和浩特,投资额从几十亿到几百亿。
观摩中大家看到,无论是和林格尔新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发展建设,还是玉泉区、回民区等地区产业发展,都展现出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产业布局和先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
……
赋能呼和浩特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宣传如何作答?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中央、自治区主要媒体负责人、记者等应邀走进现场会实地观摩,现场了解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亲身经历呼和浩特的发展变化,直观感受呼和浩特大项目、大投资带来的大变化。一场场观摩活动成为一场场现场采访活动,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级媒体齐发力,让呼和浩特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得到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视频、图片、文字、广播等“铺天盖地”,呼和浩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大幅提升。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
为了让大家更全面了解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情况,每场现场会都会进行全程现场直播,深入、细致、全面介绍全市各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细节。
观摩中,大家领略到各地区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实践,领略到把握定位、锚定目标后靠执行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干出来的事业传奇,领略到前瞻布局、蓄势待发后新兴产业的崛起腾飞和未来产业的广阔前景。
观摩中大家看到,呼和浩特以系统思维谋发展、以集群思维抓产业、以链式思维引项目,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高起点谋划、高水平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观摩中大家看到,呼和浩特的城市发展有动力,干部干事有干劲,事业发展有闯劲,呼和浩特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实现了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
3年很短,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匆匆一瞬。
3年很长,它足以完成一次转型,让一座城市发生“由表及里”的改变。
一千多个日夜的比学赶超,造就了呼和浩特之变,这变化不是零散的变、片面的变,是全市上上下下的变、里里外外的变,是思想观念之变、能力素质之变、作风方法之变,唯有求变,才能应对变局、破解困局、开拓新局……
善思善谋、善作善为、善战善成。
面对新的发展契机,呼和浩特,未来可期!